金年会,金年会官网,金年会平台,金年会登录,金年会网址,金年会网站,金年会app,金年会官方网站,金年会体育,金年会数字站,金年会娱乐,金年会体育赛事,金年会体育,金年会最新入口中国学者俞孔坚,在为全球生态危机寻找处方的路上,永远留在了“地球最后的伊甸园”。
当地时间9月23日,俞孔坚在巴西潘塔纳尔地区开展生态考察时,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享年62岁。他生前是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也是享誉国际的景观设计师,在国内外留下了众多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设计作品。
“野草可以是美的”“让市民记住乡愁”“城市应像海绵”……他的理论研究和项目实践,始终贯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寄放着他珍重水土、爱护生态的拳拳之心。
俞孔坚去世后,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多位师生发文缅怀。同事眼中的他,是传道授业的良师、并肩奋斗的益友,更是引领行业的明灯。工作人员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追悼会初定于10月中旬举行,之后将择期举行学术追思会。
飞机坠毁原因还在调查中。当地时间9月25日,巴西民航局新闻顾问路易斯·弗拉维奥·阿西斯·莫拉回应南都N视频记者称,调查工作目前由巴西航空事故调查与预防中心主导。中国驻巴西大使馆表示,将继续协助善后。
就在几天前,《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一份“2025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表彰在气候行动和绿色转型中具有全球影响力的50位人物,俞孔坚成为该榜单上唯一的中国学者代表。事发前夕,他还更新了自己的社交媒体。
南都记者注意到,今年9月初,巴西建筑与城市规划委员会国际大会(CAU-CI 2025)在该国首都巴西利亚开幕,俞孔坚发表了主题演讲,呼吁城市必须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改变“与水对抗”的旧思维,转而选择“与水共生”。
当地时间9月19日,他还出席了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14届圣保罗国际建筑双年展”,并应邀作开幕主旨报告。此次双年展期间,主办方特别策划了俞孔坚个人作品展,系统展示其倡导的“海绵城市”理念在中国乃至国际范围内的落地应用。
与此同时,他还在拍摄一部关于“海绵城市”的纪录片,为此来到巴西南马托格罗索州的潘塔纳尔地区。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天然湿地,被誉为“最后的伊甸园”,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储存洪水,滋养生命。在俞孔坚的工作vlog中,他身穿红色polo衫出镜,带着期待的口吻说道:“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
当地时间9月23日晚,一架小型飞机在潘塔纳尔地区的阿基道阿纳市坠毁,机上四人全部遇难,其中一人是俞孔坚。
巴西民航局方面向南都记者提供的文件显示,失事的飞机注册编号为PT-BAN,是1958年制造的塞斯纳175型飞机。这架单引擎飞机有4个座位,最大起飞重量为1066公斤。飞机的所有者是飞行员马塞洛·佩雷拉·德巴罗斯。
尽管该飞机适航状态正常,适航验证证书(CVA)有效期至2025年12月,但其使用范围仅限于私人飞行,且明确标注“未获准从事空中出租车业务运营”。根据巴西民航局的定义,“空中出租”是一种商业客运方式,其行程费用由客户与航班负责人直接协商确定。
文件还显示,坠毁的飞机仅获准在日间飞行,并未配备夜间或恶劣天气飞行设备。
公开消息称,当时,俞孔坚一行4人在附近拍摄纪录片,应该试图降落,但飞机在撞击地面后发生了爆炸。由于坠毁地点位于一个靠近边境的山地农场,距离南马托格罗索州阿奎多纳市约100公里,要进入现场较为困难。
事故发生后,中国驻巴西大使馆工作人员向南都记者表示:“正在跟进相关事故后续处理,并对遇难者表示哀悼。”
当地时间9月25日,巴西民航局新闻顾问路易斯·弗拉维奥·阿西斯·莫拉回应南都记者称,目前巴西航空事故调查与预防中心正在主导调查工作,调查仍在继续。
1963年4月,俞孔坚出生于浙江金华东俞村。那里的风水林、白沙溪、成群的鸟兽虫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成了他的童年记忆。
17岁时,他考入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是家乡300余名应届高中生中,唯一“跳出农门”的大学生。离家前,母亲交给他一包家乡的土,被他珍藏了很多年,见证着他在北京林业大学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又于1992年赴美深造,1995年取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后来,这抔乡土也贯穿了他的职业实践。
俞孔坚目睹了家乡小村的时代巨变,对那种以掠夺自然、破坏自然为代价的现代化模式深恶痛绝,一腔热血地倡导回归自然生态、回到真实的人地关系中,并提出了“大脚美学”理念。
用他的话来说,很多发展中的城市都在追求一种畸形的美,就像裹了小脚一样,我们应该做的是解放大脚,让自然充分呼吸,发挥自然的作用。
他将城市与景观设计视作“生存的艺术”,并通过自己建立的国家甲级设计机构“土人”(Turen)持续探索、身体力行。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的岐江公园,率先给了他这样的实践机会。
岐江公园所在地址,原本为粤中造船厂,园中有一湖,与河水相通,又受海潮影响,水位随之而变化。1999年,中山市政府就造船厂的改造设计联系俞孔坚,这是他回到中国后接手的第一个项目。
如何在水位变化较大、地质结构不稳定的情况下,建造出一个亲水的生态护岸?俞孔坚设计了梯田式种植台、方格网状临水步行栈桥,并选择荷花、茭白、菖蒲、茅草等野生植物,形成水生-沼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带,进而可以让多种野生动物和昆虫得以栖居、繁衍。
如今人们或许难以想象,“将野草引进城市公园”,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是一个多么具有颠覆性、且史无前例的观念。
俞孔坚曾坦言:“我很清楚,我的想法,在当时肯定不能被接受,专家评审那关通不过。”但中山市政府敢为人先,还是把岐江公园委托给俞孔坚来设计。
最终的建成效果,与设计设想一致。在解决工程问题的基础上,还实现了“亲水、生态、优美”,并利用造船厂遗址讲述城市的发展。
2001年建成之后,岐江公园受到了普通市民的欢迎,成为中山市的地标之一,先后获得2002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荣誉设计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2009年美国城市土地学会全球杰出奖等权威奖项,是中国第一个拿到国际大奖的公园。
“让市民记住乡愁”的岐江公园,很好地承载了他在设计上的情怀与追求,也在业内推动了一场审美观与价值观的转变。多年来,俞孔坚一直以这个作品为豪,甚至视其为“最值得称赞的一次城市建设创新”。
几十年来,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著作30多部,论题包括城市与区域规划、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景观生态、文化与感知方面的研究等。
“海绵城市”理论,是他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俞孔坚主张,城市应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俞孔坚从中国传统农耕智慧中获得灵感——比如桑基鱼塘的原理——在城市中建立海绵系统,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让自然系统做工”。作为国内最早提倡“海绵城市”的学者之一,他科学设计并检验了一系列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模式,且力主其上升为国家政策。
在2003年出版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一书中,俞孔坚及合著者李迪华就提出,把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作为建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十大关键战略。
在他的推动下,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等。
多年来,俞孔坚作为国家特聘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持续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规划发展建言献策,并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由他主持设计的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程范例,凭借生态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在国际舞台享有盛誉,屡获殊荣。
特别是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他带领团队,在全球250余座城市完成上千个项目,通过湿地、海绵公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和可淹没空间等措施,进行城市生态修复,为改善各地人居环境、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2020年,俞孔坚被世界风景园林联合会授予最高荣誉——IFLA杰弗里・杰里科爵奖,表彰其“为改善社会和人居环境、提高人类福祉作出了杰出而意义深远的贡献”。
2023年,他从全球300多位提名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世界景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界最高奖、两年一位的奥伯兰德奖(Oberlander Prize)。
俞孔坚等4人因飞机失事罹难后,巴西总统卢拉发文表示“悲痛和震惊”。卢拉还提到,在气候变化的时代,俞孔坚及其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已产生国际影响,“海绵城市”理念兼顾了生活质量与环境保护,“这是我们未来所渴望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巴西副总统杰拉尔多·阿尔克明也在唁电中写道:“俞孔坚教授因创造‘海绵城市’的概念而闻名,为可持续城市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地球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遗产将继续激励所有致力于生态事业的人们……”
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俞孔坚曾在美国SWA集团从事设计实践。然而,他很快放弃了高薪和优越的生活,于1997年毅然归国,投身祖国教育与科研事业,受聘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要让景观设计师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这是俞孔坚归国时的誓言。
他先后牵头创立了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他创办并任主编的《景观设计学》,是国际获奖期刊,打破了学术线余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等国际大型会议邀请担任大会的主旨演讲人。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李迪华,耳畔似乎还回响着他的声音。李迪华追忆道:“和俞老师一起为发展中国的设计教育培养设计人才,克服了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才使得我们共同的事业一直向前进。每次取得一点点小的进展,都会对视一笑,相互鼓励继续下一件事情。”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汪芳写道:“创新求变的一生,猝不及防的告别,无比痛心的陨落。俞孔坚教授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化为脚踏实地的开创性实践,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留下宝贵的中国印记。他的事业必将被后来者接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俞孔坚的学生、现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王志芳,铭记着老师的未竟追求。她说:“俞老师以赤诚待土地,启迪后辈设计扎根;以敬畏护自然,引导工程顺应生态;以笃行赴理想,激励众人坚韧逐梦。他是传道授业的良师、并肩奋斗的益友,更是引领行业的明灯。”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共同发布讣告称,俞孔坚的离去,是北京大学的重大损失,更是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景观设计领域的巨大遗憾。“我们永远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好老师、志同道合的好同事、肝胆相照的好朋友、温暖慈爱的好家人。但他为治愈地球所开启的征程永不停歇,他所开拓的景观事业必将在后人的传承中继续前行!”
9月26日,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该院在景观楼一楼大厅敬设现场缅怀台,自当日下午起开放追思悼念。同日中午,学院官网正式开通线上悼念专栏,接受各界友好追忆俞教授的文字、图片与音视频资料,该专栏将作为后续信息发布及追思分享的主平台。
北大俞孔坚教授治丧委员会称,他的追悼会(告别仪式)初定于10月中旬举行,并将择期举行学术追思会,具体时间、地点及参与方式另行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