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金年会体育 注册即送88元- 官方网站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科学技术在南京召开擘画美丽中国科技蓝图发布日期:2025-07-28 浏览次数:

  金年会,金年会官网,金年会平台,金年会登录,金年会网址,金年会网站,金年会app,金年会官方网站,金年会体育,金年会数字站,金年会娱乐,金年会体育赛事,金年会体育,金年会最新入口7月19日至20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科学技术年会在江苏南京召开,主题为“引领绿色科技创新 助推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于会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方伟,南京市委常委、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书记、浦口区委书记陆卫东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金南,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丰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大学教授任洪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王志斌司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高吉喜,以及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士、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余刚和来自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参加本次年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祖义主持开幕式。

  于会文副部长在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为核心的党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2023年,中央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赋予了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发展新的历史使命。要认真落实中央科技体制改革重大部署,深入实施美丽中国建设科技行动、着力加强科技规划和战略研究、扎实做好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加快培育生态环境战略科技力量、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普。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美丽中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向科技要减排、要质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突出领域科技,健全科技攻关新型组织工作体制;突出需求牵引,增强高质量生态环境科技供给;突出人才培养,打造生态环境战略核心力量;突出市场导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努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方伟副省长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对大会的开幕表示祝贺。他说,江苏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最终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的特点更加明显。通过运用卫星遥感、水质在线监测、生态模型预测等高新技术,构建“感知太湖”智慧监管平台,江苏的环境治理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的跃进。

  南京市委常委、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书记、浦口区委书记陆卫东在致辞中系统介绍了江北新区在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方面的“三驾马车”。聚焦科技创新,抢占低碳制高点;聚焦产业效率,激发转型新动能;聚焦金融赋能,打造绿色发展优先级。希望携手与会专家,将江北新区打造成为国内前沿环境科技的策源地和试验场。

  年会安排了12场重量级的特邀主旨报告,融合了顶层设计与战略前瞻、数智融合与低碳转型、聚焦前沿挑战、产研融合与地方实践等丰富内容,特邀主旨报告由王金南理事长、吴丰昌副理事长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许其功院长共同主持。

  图:开幕式暨特邀主旨报告的主持人,从左往右、从上至下依次是王金南、吴丰昌、夏祖义、许其功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精准呼应国家“十五五”规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布局与迫切需求,是此次年会的重要期望所在。

  南京大学任洪强教授的报告《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发展创新的思考——从规则制订到实效科学验证转变》,强调高标准促进生态环境领域高质量发展。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结构性短板:新兴领域覆盖不足与研制失衡;标准治理的时空不均与体系割裂:响应滞后与协同不足;“制-行”民断层,标准空转、监测乏力、验证缺位;生态环境标准核心指标的本土适应性弱与系统性短板;全流程验证失位、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协同失效:计量薄弱、认证割裂、检测滞后。需要强化生态环境标准化态势研判,加快生态环境标准衔接,推动多维协同体系构建;创新标准指标及限值量化研究;建立完善的标准实施后评估机制及科学的评价方法;重视标准验证点建设和AI赋能生态环境标准创新。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席北斗研究员作了《“十五五”生态环境科技展望与初步思考》的报告。他表示,为支撑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面临新机遇与挑战。当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目标要求更高,双碳转型需巨额投资,全球环境治理重要性凸显,同时面临人才短缺、成果转化不畅等瓶颈。绿色低碳可持续成为增长新引擎,未来整体趋势聚焦“绿色低碳、跨界融合、数智驱动”。生态环境科技将迎来范式变革,亟需加强基础前沿探索、构建智能技术体系、促进产教融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核心动能。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高吉喜研究员作了《统筹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多介质协同生态修复技术模式与研究》的报告。他表示,植被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合理的生态修复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问题。与原生林相比,单种人工林土壤保持、水文调节、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均大幅低下。研究发现植被区存在水分亏缺加剧的问题,主因是植被修复主导的蒸散发量上升。研究提出“气象-植被-水-土壤”多介质协同修复技术,开发防蒸剂、锁水保肥苗木生长基等产品,可有效降低蒸发量、提升生物量,促进生态与经济双赢。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向,而“数智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强劲技术引擎。

  浙江工业大学校长高翔教授作了《数智赋能减污降碳科技创新》的报告。他表示,我国正以数智科技驱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加速全面绿色转型。提出加快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与能源电力、工业、交通等行业融合发展,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协同推进能源电力结构低碳转型、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交通行业清洁低碳转型等,助力全面绿色转型。如构建气象-AI模型提升可再生能源预测精度,机器学习等数字技术辅助优化催化剂研发,智能调控降低工业能耗,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曹宏斌研究员作了《数智驱动工业过程高效减污降碳思考与实践》的报告。他表示,工业是实现减污降碳的重点领域,工业生产正在进入智能化时代。构建了工业污染防控专题数据库,开发高通量模拟计算工具、离子形态数据库及AI药剂设计平台,解决复杂工业过程的定向分离难题。实践案例涵盖煤化工废液中酚油协同萃取剂、臭氧非均相催化氧化技术、工业园区水网络优化及锂电池废料短程利用工程。在展望中提出数字孪生、新污染物治理及污碳协同等方向,强调数据驱动与智能化对工业低碳化的支撑作用。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士、清华大学李俊华教授作了《重点行业减污降碳与资源化技术与工程应用》的报告,其核心目标在于构建多介质减污降碳与资源化技术体系,引领重点行业深度减排。通过精准识别低温烟气碳基材料脱硫脱硝活性位,提出氮氧化物还原协同氯苯/汞氧化的催化反应机理,实现钢铁、水泥等工业烟气超低排放。还开发出全球领先的CO₂捕集吸收剂,创新废旧环境材料资源化技术。

  水环境治理和新污染物控制是本次年会特邀主旨报告最为集中的议题,多场报告直接或间接与此相关。

  北京师范大学余刚教授的报告《碧水保卫战和新污染物协同治理》指出,迫切需要开展新污染物与常规污染物协同减排战略研究。碧水保卫战与新污染物协同治理的思路是控源协同、设施协同、管理协同,而途径需从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入河入海排污口整治和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保障等方面统筹推进,支撑在于推动科技创新,强化新污染物风险认知、夯实科技支撑技术储备、全新污染物治理体系。跨领域、跨区域、跨流域多部门协同管理是支撑深化碧水保卫战与新污染物协同管控的重要机制。

  中国科学院大学许国仁教授作了《新污染物高赋存条件下的污泥安全资源化关键技术战略发展方向》的报告。作为水系统新污染物的“汇和源”,污泥中富集新污染物的环境与健康风险。回顾了国内外污泥新污染物政策法规、标准发展趋势之后,他分析了常见污泥处理工艺等现有资源化途径面临新污染物风险,最后提出高温热化学技术等污泥安全资源化关键技术战略发展方向。

  贵州大学周少奇教授作了《污水碳氮磷硫协同减排电子计量学与应用》的报告。他表示,突破了生物脱氮除磷电子计量学和反硝化除磷菌新机理研究,提出广义COD等新概念和电子流守恒等原理,创新活性污泥、单双泥膜系统和同步脱氮除磷技术新工艺,通过理论工艺设备耦合集成创新,在城市污水、化肥废水、炼油废水、农村污水、垃圾废水等领域取得工程示范与产业化应用。

  作为青年科学家奖的获得者,上海大学唐量研究员作了《反应路径精准调控——电子-离子耦合实现环境介质自适配的光电化学系统构建》的报告。通过“电子-离子耦合”路径设计,精准调控反应路径,构建了可自适应复杂环境介质的光电化学系统。该系统无需外加偏压,利用太阳能驱动,实现了高盐废水有机污染高效降解、重金属同步固定与资源化回收、金属有机络合物解构及超低浓度锂资源提取等场景应用。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本次年会特意安排了两场来自产业界和地方政府的特邀主旨报告,旨在探讨如何将实验室里的创新火花,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熊熊烈火。

  江苏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斌斌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国企实践与探索》,提供了一个来自“实践者”的视角。作为地方环保产业的龙头国企,江苏环保集团坚持构建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培育增长新动能,改造提升电镀等传统产业,壮大资源循环和城市更新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环保数字产业。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环保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赋能土壤修复、智能监管等产业升级,牵引工业污水低碳高效处理、有机废弃物处置等技术突破。

  南京江北新区投资促进和商务局局长王为华的报告《南京江北新区绿色发展机遇与创新》,则展示了“承接者”的姿态。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拥有政策、空间和产业优势,强化金融支撑实体经济能力,壮大耐心资本,发展绿色金融,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高质量发展母基金。推进绿色石化、高端钢铁等传统产业换新升级,集成电路、新兴数字经济等新产业做大做强,氢能储能、CCUS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开幕式上,颁发了“2024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2024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共有71项成果、25位个人、2个团队获奖。其中:自然科学奖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技术发明奖7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奖58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48项),科技创新奖7项(个人5位、团队2个),青年科学家奖20位。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是服务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促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和科学技术普及的绿色开放共享平台。在特邀主旨报告高屋建瓴的引领下,本届年会设置了76个分会场、1136个学术报告,系统性地覆盖了从“美丽中国建设”的宏观战略,到“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具体战术,再到“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生态保护修复与生物多样性”“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与环境监测”等关键支撑领域。同期还举办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交流会、研究生专场、墙报交流等活动。

  为期两天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5年科学技术年会,不仅是一场学术思想的盛宴,更是一次关乎绿色发展未来的战略集结。它在南京这座古老而又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成功地汇聚了决策者、科学家、企业家和青年才俊,共同擘画美丽中国建设的科技蓝图,团结引领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清晰的路径、更加强大的合力,投身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伟大征程。